【就业政策】 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关于进一步推动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9-01-09 08:37 浏览次数:2000
分享到:


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

          关于进一步推动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563号)、《甘肃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甘政办发〔2015161 号)等文件精神,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加强就业创业的引导扶持力度,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广泛整合各方资源,举全院之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全面落实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拓宽市场渠道为导向,以专业化队伍建设为抓手,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为突破,以做好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为基础,以转变学生就业创业观念为主线的工作思路,本着“着眼大局、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全面指导”的工作主旨,更好地发挥我院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凝练我院就业创业工作特色,结合学院《关于印发<2016-2017学年重点工作><教学总监工作报告>及<教学督导工作总结>的通知》文件要求,经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研究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不断总结近年来学院在就业创业工作中的工作经验,全面落实“一把手工程”、“全员参与工程”、“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院系两级就业工作考评机制,进一步推动工作重心下移,推动二级教学单位主体责任落实。不断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就业创业机制建设、专业化就业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新形势下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实习就业一体化建设等措施,将“毕业生安全、全员、高质量就业”作为学院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并将各项工作紧紧靠实到“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目标上来,切实推动全员化、全程化、市场化、信息化“四化建设”,积极构建人才培养、市场拓展、就业指导、就业反馈的“四位一体”模式,实现学院就业创业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学生成长成才的建设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考虑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及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

2.坚持创新创业的核心导向原则。提倡创新精神培养,以创造为融合点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3.坚持生涯规划、职业发展、就业指导服务贯穿始终的工作原则。要重在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生涯规划、就业观念培养,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就业中创业。

三、实施方案

依照学院整体规划,继续落实有关就业创业工作要求,启动就业创业工作“一二三四五”系统工程,加大观念转变教育力度,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生涯规划辅导、就业创业指导队伍;搭建信息化、合作化两个工作平台;深化落实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三个联动机制;推进制度体系、课题研讨体系、创业就业训练体系、质量反馈评价体系四个体系建设;实现毕业生进入市场达到职业规划好、职业道德好、职业精神好、职业素养好、职业技能好的“五好要求”。

(一)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生涯规划辅导、就业创业指导的师资队伍

在现有《学业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师资结构的基础上,达到1年内全部教师取得中级职业指导师资格要求,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学习考取生涯规划师、创业指导师职业资格。在总结两年来授课能力末位淘汰制经验的基础上,将教师科研水平、一对一职业指导问诊等指标列入考核指标体系。

要求各系至少推荐、培养2名辅导员参与到《学业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环节中,指导帮助他们有针对性的开展适合本学科、本专业的生涯规划辅导、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力求实现以教学大纲为主线,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工作为一体,不同专业定制化授课的工作要求。引导全体辅导员科学把握人才培养过程中生涯发展职业规划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将日常的班团会、谈心谈话活动与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有机结合,形成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激发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为关键,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正确把握个人职业发展的新思路。

帮助3-5名授课经验丰富、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开发针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精神、提升职业素养、创业教育等方面的慕课、微课、素养提升训练营、大学生成长微信群等网络教育资源供学生使用

重点推荐优秀辅导员参加国家、省级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教育培训。邀请省内外专家进校开设师资培训班,将生涯规划、教练技术等提高辅导员业务能力的课程纳入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体系中,力争实现全体辅导员参与的相关培训人均不少于30小时/年。

聘请20名左右校外职业指导、创业指导导师,由学院发放聘书,逐步形成生涯规划辅导、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专业化团队。

(二)搭建校企互动、充分合作、信息共享的信息化平台

1.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就业信息征集工作,通过信函调查、网络走访用人单位及各地人社部门,做好就业市场开拓。紧盯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走出去”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深入挖掘岗位信息,各系要在两年内开拓不少于30家用人单位作为本系稳定的就业基地。“请进来”开展校企合作,共促就业活动,建立跨地区、跨行业、校企全面对接的就业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校园招聘活动在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各系在每年度至少举办一次行业性校园专场招聘会,确保校园招聘场次及岗位信息数量连续增长。

2.加快就业网络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开发网上视频面试系统,为毕业生面试测评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资源,方便学生就业。

打通就业信息发布渠道,扩大就业信息服务覆盖面,推进就业信息网建设,充分运用各类就业网站、微博、微信、QQ、短信等平台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提高信息收集、发布效率,开通职手可得智慧就业创业信息平台,进一步提升“陇桥就业”“陇桥校友”微信公众账号的服务品质和利用效率,力争进入全国高校就业创业微信公众平台50强。各系要充分利用本单位互联网平台开辟专栏发布符合本学科、本专业实际的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招聘等信息,实现毕业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及时有效共享,实现平台关注全覆盖。

3.定期开展就业意向调研工作,及时掌握学生求职意向,根据调研掌握的信息有针对新开展就业指导。

(三)搭建师生互动、全员参与、多元指导的合作化平台

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应切实感受到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要切实认清“就业质量的好坏关乎到学院的长足发展”这一现实问题,积极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前景,引领学生走上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努力成为学生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导师,力争做到纵向各年级、横向各专业的教育形式体系化、规范化、专业化。各系要通过各种活动深化师生之间的互信度,要推进毕业论文导师跟进指导工作,要把握好所指导的学生心理疏导、职业引导、就业指导的最后一道防线,正确、科学的帮助学生。

全体教职工要积极参与到就业创业相关的各项活动中来,做到课堂中有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楼宇间有过问、讨论学生就业去向的声音;实际行动中能挖掘各种社会资源寻找各类招聘信息推荐学生成功就业。全院各部门要通力合作,搭建一个师生互动、全员关注、多元化指导、全程服务的良好合作平台。

(四)深化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联动

要切实发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引领作用,把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确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一是坚持年度招生计划制定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对就业率明显偏低的专业区分情况,严格控制或减少招生规模。二是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加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评议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和参数,调整统筹管理和宏观调控。各系在专业建设上要不断的贴近市场,随时对市场进行分析研究,整合学科和专业优势,主动适应甘肃乃至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结构要求,找准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点要主动迎合“一带一路”建设、兰白经济示范区、产业结构调整等项目的发展需要,要求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的同时开展市场调研和反馈,把企业的用人标准引入到培养目标中以丰富专业内涵。

(五)深化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联动

各教学单位要坚持做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要求相结合;专业教师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能力考核与职业素质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企业的需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在加大实践环节课时时要充分利用学院大商科仿真实训平台等实践环节。完成一系列职业活动项目。同时,教师在授课中要不断增加学生发言、讨论、辩论、模拟答辩的机会,帮助学生锻炼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树立观念、总结经验、提炼方法的能力,通过课堂参与、社团活动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职业人精神,树立职业理想,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各系要立足于市场需求,深化与企业间的融合,探索新型订单班培养模式,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将企业文化、实务训练等内容融入专业教育。

(六)深化实习与就业联动

毕业实习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根本途径, 同时也是促进毕业生通过实习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有效举措。总结两年来开展实习工作的经验,各系要在学院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进一步优化实习结构、合理安排实习进程、拓展实习渠道、培育优质实习单位,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班级制定科学的实习计划,制定详实可行的实习细则,对实习时间确定、实习岗位要求、实习指导安排、实习基础保障、实习效果评价做出明确规定。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系教学实践基地作用,对那些只挂牌不安排实际工作的基地及时整改,教学实践基地作用的有效发挥作为对各系考核的指标之一。

通过实习与就业联动能够有效的将学生实习期与企业试用期合并,减少学生求职就业的时间成本,在实习探索中要进一步与用人单位深度洽谈相关细节,力争学生通过实习后实现成功就业。

(七)建设一套保障就业、院系联动,激励效应好的制度体系

就业创业工作得以有序顺利开展需要一套完整科学的制度保障及操作规范,相关职能部门在制定各项规定中要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要义,要充分落实“职业能力提升计划”的顺利实施,实现院系联动、重心下移,各单位主要领导要着重加强对就业创业工作的组织领导,主任、书记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推动工作的开展。实施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学院制定相应工作要求,并与各系签订目标责任书,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年终就业率、毕业生薪酬率、毕业生质量反馈、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情况、就业指导服务、毕业实习、毕业生跟踪服务、学生创业培育孵化等内容纳入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分解任务、层层落实。在系部发展基金中增设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同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加大受奖面和奖励力度。要求各系在开展年终测评、评优推荐等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到教职工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成效。对在工作中的舞弊行为及不作为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对相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并给予经济处罚。

各系要建立一套与学生家长联系的有效机制,通过各种渠道和措施积极向学生家长传递最新就业信息,宣传各项就业政策,引导学生家长正视就业形势,正确对待学生就业问题。

(八)建设一套符合院情、科学有效的生涯发展教育研究体系

探索应用技术型高校教育规律,深入调查研究,分析人才培养特质,摸索培养“好用、适用、能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改革中。组织教师以及企业界的专业人员围绕学生职业认知教育、简历制作、求职应聘技巧等内容重新修订符合我院院情生情的课程大纲,推动学业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课程改革,加大创业教育课程研讨,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有效利用“三业草讲堂”作为系统课程的延伸性资源加大教育力度。

广泛开展生涯规划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支持以职业能力提升计划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 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教改立项,申报课题开展教学研究;鼓励专业课教师开设专业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交融交差性创新试点课程。各单位要积极搭建平台,寻找资源引导广大教职工参与到学生自我兴趣探索、观念造就价值、能力决定未来、环境改变人生等方面的教学研讨中,充分发挥教研室活动的作用,对如何培养学生就业力、性格职业选择、职业心理准备、职业导向测评等问题开展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力争在该领域形成教学成果或研究课题,相关部门要做到政策倾斜、有力指导。

(九)建设一条优质培育,精准孵化的创业带动就业训练体系

各系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在学生中创业氛围营造,各项学生活动要凸显创新与创造两个主题。要广泛培养学生主动动脑想问题的能力,正确引导有能力的学生参与创业,鼓励学生通过电商、微商创业平台实现创业,鼓励学生跨专业组队进行创业实践,鼓励教职员工参与指导学生创业活动。有效利用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开辟的创业孵化平台,帮助学生成功渡过种子培育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要广泛联系协调政府、银行、投资人参与到创业企业的孵化阶段,加强对学生创业项目的帮扶力度,让毕业生切实享受到自主创业工商注册、减免税费、贴息贷款、培训补贴、落户办证等优惠政策。对成功创业的校友企业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学校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邀请校友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一对一开展指导帮扶活动,在创业政策的利用、创业入园的推荐、创业成功的宣传等多方面加以协助,构建一条从种子培育到成功孵化产生价值全过程的指导、帮扶体系,力争两年内毕业生创业率达到全省平均值。

(十)建设一项科学评价、适用性强的就业质量反馈评价体系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教育教学质量的真实反映,具有良好的通用性、操作性和准确性。通过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评价可直接反馈出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能力、职业技能以及工作态度、协作精神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可对培养目标环节,教育教学管理及实施环节、教学质量环节做出快速的反应。各系要落实就业质量自评报告制度,按要求针对本系、本专业进行就业质量跟踪、反馈、总结。要建立常规化的企业回访制度与毕业生跟踪服务制度,及时掌握用人单位满意度与毕业生满意度。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就业创业工作自评,建立全程化就业质量跟踪评价反馈体系,以实现就业情况反馈反推评价教育教学质量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性,要确保做到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方位发力,把就业创业工作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开展到全院各年级、各专业。加大对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援助工作,重点关注,分类指导,重点推荐,实施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坚持做到离校不断线,服务不间断。实现“一站式”服务,落实首问负责制,简化程序,最大限度方便毕业生。

2.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各系要按照本方案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阶段性推进计划,确保推进工作有计划、有项目、有活动、有服务、有保障、有落实。                 

 

 

 

 

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

                                               二〇一六年四月五日                                        


附件0个